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57篇
  免费   532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教育   25936篇
科学研究   3235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074篇
综合类   107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03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719篇
  2020年   1108篇
  2019年   1041篇
  2018年   798篇
  2017年   871篇
  2016年   872篇
  2015年   956篇
  2014年   2052篇
  2013年   3656篇
  2012年   2788篇
  2011年   2545篇
  2010年   1658篇
  2009年   1595篇
  2008年   1777篇
  2007年   1906篇
  2006年   1813篇
  2005年   1464篇
  2004年   1251篇
  2003年   973篇
  2002年   739篇
  2001年   520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文本聚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峰  周宁  吴佳鑫 《情报学报》2005,24(6):679-683
信息可视化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热点研究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丰富的文本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本聚类是处理文本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在分析现有文本聚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可视化技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过程,给出了一个基于非线性映射实现的可视化技术进行文本聚类的方法,并通过案例说明该方法的特点,指出它与目前流行方法的不同以及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92.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for Fact-Based Ques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s and can be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other domains. The goal of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is to accurately assign labels to questions based on expected answer type. Most approaches in the past have relied on matching questions against hand-crafted rules. However, rules require laborious effort to create and often suffer from being too specific. Statistical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vercome these issues by employ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We empirically show that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s robust and achieves good performance on three diverse data sets with little or no hand tuning. Furthermore, we examine the role differen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have on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semantic features tend to increase performance more than purely syntactic features. Finally, we analyze common causes of misclassification error and provide insight into ways they may be overcome.  相似文献   
93.
"数学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提出的。"数学化"既是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结果。以"小数"概念学习为例,将数学化的过程呈现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第一次学习是水平数学化,即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学习;第二次学习是垂直数学化,即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学习。在这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活经验、模型支撑、多种表征都对学生"小数"概念数学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4.
美国的科学探究课程IQWST提供了把科学探究学习进阶理论转化到教学实践的有效方式。其开发理念为:依据学习进阶框架确定课程目标,以"驱动问题"为线索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力共同进阶。这启发我们在落实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中要注重知识的部分与整体的联系,课程中合理设置科学实践活动,做好科学探究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95.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陈述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含糊性和随意性。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语文教师陈述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理论上探讨语文教学目标陈述问题十分必要。现代科学心理学有关教学目标陈述的理论主要包括分类分层陈述理论、行为目标理论和行为样品理论。依据这些理论,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分类陈述,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分层陈述,针对学生的言语行为规范陈述。  相似文献   
96.
采用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并辅以行为观察数据和质性资料分析,探究在"基本电路理论"课程教学中采取问题式教学法促进工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发展。研究表明,问题式教学对工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者认为,为有效开展问题式教学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应注意:(1)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精神;(2)积极营造良好的思考情境和氛围,鼓励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3)应根据学生基础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营造问题讨论的安全教学氛围;(4)积极引导讨论小组确定合适的讨论问题和组内讨论规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97.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工程教育使命是培养适应未来全球先进制造业竞争环境的卓越工程师;该大学工程教育与工业界一起制定并实施了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创造、技术创新能力及产品商业化能力。该培养模式获得巨大成功,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务实,值得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98.
主动学习、探究知识是工程教育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其培养方法和效果评估一直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汕头大学CDIO和OBE工程教学实践,提出一种融合发现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于一体的层次化教学方法,通过合理分组,翻转课堂,课堂监控、评价与反思,构建类Cache→Memory→Peripheral memory结构化存储的教学系统,实现工程教学与思维能力整合的协同。论文通过分析专业引导性较强的"工程设计导论"、理论性较强的"电工学"、应用性较强的"微机原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数据,证明了该方法有助于加强并改善师生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
当前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讨论中,从"应用理科"延伸出"新工科"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本文分析了"理科"和"工科"的关系和区别,并从此角度探讨了由上述方案可能引出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文章指出,从"应用理科"衍生出来的"新工科"在教育教学上必须增加新的工科要素或"基因";其中特别强调了由"创造人所需的有用物"的"工程"定义及其"多源"的综合性质所引发的"设计"与"融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笔者阐述了北大早年尝试建设新工科的经验教训并对此加以了说明。结合新经济所要求的"四新",文章分析了"融合"在"新产业"中的作用,据此提出了在建设新工科的课程体系中贯彻"融合"的一些原则建议。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实践对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学产研"结合之途做了多方探讨。  相似文献   
100.
高等工程教育正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大学需要从学科、产业、社会、人才成长等四个维度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学习共同体。华南理工大学以高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目标,以"4I"(交叉复合、产学研合作、国际化教学、深度工程学习)为路径,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